close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記者張素)中國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項目”10日在北京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已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成果,部分已實現應用轉化。
  2013年6月13日,搭載有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6月26日,神舟十號飛船返回艙安全準確返回,航天員健康出艙,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任務完美收官。
  從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處瞭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突破了交會對接技術,首次成功運營管理了中國第一個載人空間實驗平臺,首次實現了空間飛行器組合體的建造運行、控制與管理,首次實現了中國航天員進駐在軌長期運行的載人航天器併在其中健康生活和高效工作,首次將中國女航天員送入太空並安全返回,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為空間站建設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周建平在受訪時指出,經過8年多的研製和天宮一號、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共4次飛行任務,全面完成了預定目標,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結果,其中主要包括:
  ——突破和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
  ——研製了高可靠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
  ——研製了中國首個試驗性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建成了支持航天員在軌中短期駐留的載人空間試驗平臺;
  ——大幅提升了載人航天發射、測控和著陸回收綜合保障能力;
  周建平介紹,相關技術均已在中國航天領域得到應用,增強了中國航天的技術儲備和技術能力,“航天技術本身與我們的經濟、生活密切相關”。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趙光恆表示,任務期間已開展對地遙感試驗、空間材料科學試驗、空間環境和物理探測試驗、空間生命科學實驗等科研活動,積累了大量數據資料。
  “天宮一號在對地遙感領域裝載了高光譜成像儀,這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遙感手段,在國土資源、海洋應用、林業及水文生態監測、城市環境、礦物調查及識別、油氣資源、植被變化等方面都獲得大量遙感信息”,趙光恆透露,利用高光譜成像儀的遙感信息,已在浙江餘姚水災、澳大利亞火災時發揮防災減災的重要支撐作用。
  據悉,項目實施以來,共獲得22項省部級一等獎,84項二等獎,獲得133項發明專利及63項其他知識產權。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神舟五號曾獲200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載人航天空間出艙活動工程”曾獲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完)  (原標題:“載人航天交會對接工程”獲獎 部分技術已實現民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n55nnmir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